在B站的《三國演義》片段中,趙子龍一露臉,屏幕上就飛過一大片戲謔的“吾乃石家莊趙子龍”——好像用“石家莊”替代“常山”(常山郡,治今石家莊市正定縣),氣勢頓時就矮了一截。 在北京、天津的強光籠罩下,這座面積略小於北京、人口數量排名全國第8的超大城市成了“燈下黑”,連同它的壯闊河山、人文珍寶,一起隱沒在“最沒存在感的省會城市”的調侃中。 石家莊,太行山中路第一城20世紀初,鐵路像河流一樣,為彼時的小村子、今天的“國際莊”輸送了大量營養物質。雖然在工業時代紅極一時,但石家莊也被貼上了“沒底藴”、“暴發户”的標籤。隨着市轄區的擴大,這個略顯土氣的名字背後的歷史也豐富起來,與深沉的燕趙大地血脈相通。 除了“燕趙俠風”,這片土地還孕育了一個不可忽視的神祕小國,也就是號稱“戰國第八雄”的中山國。中山國的都城,位於今天石家莊市北部的靈壽縣、平山縣一帶。在春秋十二諸侯、戰國七雄的包夾中,中山國堅持了210餘年,建了河北境內最早的長城,還與“七雄”中的韓、趙、魏、燕結盟,對抗秦、齊、楚,成為僅次於七個“萬乘之國”的“千乘之國”。國力鼎盛時,今天的石家莊市、保定市大部分地區,都在中山國的統治範圍中。 一個“莊”,何以牽動兩條大動脈?正定位於滹沱河北岸,設計者本想將其打造成“水陸雙通”的交通大動脈,卻發現滹沱河的航運能力有限,建造跨河鐵路橋只會徒增成本。於是,正太鐵路的起點一再南移,最終移到了位於滹沱河南岸的石家莊村東頭。那時建造的火車站,就是後來石家莊人口中的“老火車站”、今天的石家莊鐵路博物館,而石家莊也一直擔任着華北交通樞紐的重任。 1933年,石家莊的人口激增至6.3萬人,醫院、郵局、銀行、商號、紗廠、麪粉公司紛紛入駐。從名不見經傳的村莊到中型城市,石家莊只用了30年。 石家莊,如何“換掉藥廠的衣裳”?2017年,石家莊制定《城市工業企業退城搬遷改造實施方案》,按照方案規定,今年是完成所有改造、搬遷、騰退的最後一年。“新中國製藥工業的搖籃”裏的孩子——華藥,終於出走,遷往石家莊郊外。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院副總規劃師石曉冬説,北京就像個“盤子裏的魚肉多得吃不完的大胖子”,而石家莊就是“飢腸轆轆的大瘦子”。 讀懂石家莊人,看見河北的B面某種程度上,老石家莊人的性格,也代表了典型的“河北氣質”:豪放而謹慎低調,勇猛而安於平凡,付出和回報似乎總是不對等。以虎威將軍趙雲為例:由於“入職”太晚,趙雲在劉備團隊中的地位始終不如關羽、張飛,甚至被調侃為“劉備的保鏢”。 沒人知道這個生於安徽縣城的“大碗寬面”是怎麼衝出皖北、走向河北的。也許就像南京的餛飩攤、上海的包子鋪、整個華東地區的家政阿姨一樣,勤勞的安徽人(確切地説,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人)用“勞務輸出帶動飲食輸出”的方式,讓同樣喜愛麪食的河北人吃上了改良版的太和羊肉板面——面過黃河,羊肉變成了牛肉,手擀麪變成了皮帶面,“正宗”二字變成了黑色幽默。雖然被冠以他鄉之名,石家莊人還是樂呵呵地接受了這碗充滿錯位感的“四不像”,這大概也是移民城市特有的謙和與包容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