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別重逢,再聞舊夢
唐詩宋詞古詩詞唐詩宋詞查詢,古詩詞分享! 作者:彎彎,來源:唐詩宋詞古詩詞(ID:tsgsc8) 2020,倏然流逝; 2021,如期而至。 每逢歲末年初,每個在外漂泊的人,總有幾多感湧,或喜上心頭,或惆悵萬分。喜悦的是歸期有期,悵惘的是百感交集。 歲末至,意味着離過年回家的日子也越來越近了,那種盼歸的心情時刻充溢在遊子們的心底。 古代,交通與通訊都不發達,不少詩人長期客居在外,漂泊異鄉的他們唯有借詩詠懷,借景抒情,才能將思念的情愫悄然安放。 一句鄉音,一抷泥土,一抹相思,一腔離愁。古往今來,思鄉的情一直是共通的。古人求仕遠遊時會拜別雙親,戰亂顛沛時會流離失所。今人求學打拼時會遠行千里,遷徙他鄉時會告別故土。 然而,無論是何緣由出走他鄉,於在外的遊子而言,最覺親切的永遠是與故鄉有關的一切。只因,鄉情永遠是靈魂的皈依。 眷戀故土,人類共通 我們出外,家是起點,我們歸來,家是終點。起點和終點,承載着我們全部的眷戀。這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。 歲月悠長,千里相隔,鄉情一直是縈繞在我們心間的熾熱情懷。千百年來,每個人都浸染其中。 李益説:不知何處吹蘆管,一夜徵人盡望鄉。 張籍説:洛陽城裏見秋風,欲作家書意萬重。 楊徽之説:回首故山千里外,別離心緒向誰言? 范仲淹説:濁酒一杯家萬里,燕然未勒歸無計。 季節輪迴,歲月更替,每個季節裏獨有的生命體驗讓鄉愁顯得厚重,感人。 春天的鄉愁是: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。 夏天的鄉愁是:故鄉遙,何日去?家住吳門,久作長安旅。五月漁郎相憶否?小楫輕舟,夢入芙蓉浦。 秋天的鄉愁是:夕陽西下,斷腸人在天涯。 冬天的鄉愁是:風一更,雪一更,聒碎鄉心夢不成,故園無此聲。 一切景語皆情語。風物的存在,觸動的是心靈深處的隱痛。 炊煙起了,陸游説:“霧歛蘆村落照紅,雨餘漁舍炊煙濕。” 大雁來了,韋應物説:“故園渺何處?歸思方悠哉。淮南秋雨夜,高齋聞雁來。” 黃葉飄了,徐再思説:“一聲梧葉一聲秋,一點芭蕉一點愁。” 夕陽落了,李覯説:“人言落日是天涯,望極天涯不見家。” 思家,一直是天下最濃的情感。如果有離岸的船,那麼定有歸家的人。 又是一年歲末時,你是否已將行囊裝點,準備踏上歸程。 思鄉,繞不開李白 兒時,我們從李白的那首《靜夜思》,開始接觸思鄉主題的詩歌,初步體悟“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”的久遠內涵。 當初李白仗劍遠遊,辭別故鄉,到荊門渡口,他看到平野和大江,寫下《渡荊門送別》: 渡遠荊門外,來從楚國遊。 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。 月下飛天鏡,雲生結海樓。 仍憐故鄉水,萬里送行舟。 雖覺此處風景甚好,但他提筆時還是將最深的愛戀給了故鄉的山水。 公元734年,他在東都洛陽客棧,夜深人靜,輾轉反側,忽聽到幾縷斷斷續續的笛聲,提筆寫下《春夜洛陽聞笛》: 誰家玉笛暗飛聲,散入春風滿洛城。 此夜曲中聞折柳,何人不起故園情。 唐天寶年間,李白移家東魯,在遊歷過東魯的大好河山,品嚐過蘭陵美酒後,他作詩《客中行》: 蘭陵美酒鬱金香,玉碗盛來琥珀光。 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處是他鄉。 微醺之餘,是蘭陵的美酒太醇香了嗎,讓酒仙把他鄉都作故鄉了。 李白漂泊了大半個中國,將思鄉詩寫得動人心絃,感人肺腑。只是,他未曾想到,年輕時與故鄉的一次別離,一別竟是一生。 要知道,他的忘年交賀知章垂垂老矣之時,還能再次踏上故鄉熟悉的土地,吟一句“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衰”,這怎能不讓人豔羨。 瀟灑如李白,從來只把濃墨的思念,醖釀在酒裏,寄託在月裏。 可能對李白而言,回不去的才叫故鄉吧。他飄飄乎三十年,大半生已過,身世浮沉,人若飄萍,不過一句感傷之語:“嘆我萬里遊,飄飄三十春”。 “浮雲遊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”且不管李白的故鄉,是回不去,還是不回去,總之他筆下的思鄉載滿了詩意,這於世人而言,又何曾不是一件幸事呢! 後來,我們長大,也像李白一樣離開家鄉,才深刻體會到思鄉的真切滋味。那一刻,我們才有點讀懂李白。 原來,人只有離開了家鄉,才會有“故鄉”的概念,才會有綿綿密密的思鄉情。 歸期無期,離愁更濃
奔波勞碌了一整年,誰不想回到故鄉,回到那一生眷戀的地方。 然而,山高路遠的古代,即使到了除夕之夜,也有許多詩人並沒有歸家,而是遠離家人,身居客舍。 首先是唐代詩人戴叔倫,那個吟着“行人無限秋風思,隔水青山似故鄉”的旅人。他晚年任撫州(今屬江西)刺史時期,寄寓石頭驛。 除夕之夜,詩人看着外面燈火通明,他卻一人呆在悽清的旅店,禁不住黯然神傷,寫下《除夜宿石頭驛》: 旅館誰相問,寒燈獨可親。 一年將盡夜,萬里未歸人。 寥落悲前事,支離笑此身。 愁顏與衰鬢,明日又逢春。 為何歡聚一堂的都是別人,他只有苦笑和酸辛。你呢?是否有過佳節獨酌,萬里未歸的時刻? 其次是高適,他同樣在除夕之夜羈旅在外,同樣呆在旅館裏獨對寒燈,悵然輕嘆《除夜作》 : 旅館寒燈獨不眠,客心何事轉悽然。 故鄉今夜思千里,霜鬢明朝又一年。 寒燈隻影,詩人遲遲難眠,怎能不想到一家團聚,其樂融融的守歲景象呢? 什麼是思念到極致?就是明明自己在思念家中親人,卻説故鄉的親人在今夜也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自己。 所以,冬至節居住在邯鄲客棧的白居易也説“想得家中夜深坐,還應説着遠行人”。 你是否有過除夜偏偏不能回家的經歷,是否有過那種極致的無奈,失落和寂寞? 再者是唐代崔塗,他曾長期流落於湘、蜀一帶,一個除夜,因避亂流離巴蜀,他在旅途之中作了一首《除夜/巴山道中除夜書懷》: 迢遞三巴路,羈危萬里身。 亂山殘雪夜,孤燭異鄉人。 漸與骨肉遠,轉於僮僕親。 那堪正飄泊,明日歲華新。 又是一個除夜不得歸的異鄉流浪者,他離鄉越來越遙遠,跋涉的路崎嶇而艱難。詩人隻身流離,舉目無親,想到明日又增一歲,不禁愁苦萬分。 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,容顏易老,年歲易增,在外久了,總有那麼一刻,我們也會像詩人一樣厭倦漂泊。 不同的詩人,同樣的除夕之夜旅居感懷。王維説:“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”如果你身在異國他鄉,就更能體會到詩句中濃郁的思戀。 正如舒成坤作詞,劉一禎演唱的那首《故鄉》中唱的: 誰的琴聲在流浪的路上回蕩 濃郁的鄉愁已經濕透眼眶 一年一年回望遠去的故鄉 此刻斟滿這杯酒不説離殤 年關將至,你是否因故阻了歸程,只能遠遠思念。你的眼淚是否在逐夢的他鄉流淌。 歲末年濃,故鄉夜靜 年從歲末濃,夜是故鄉靜。年終歲末,遊子思家的心更添了幾分急切,因為團聚的時刻很快就要來臨。 公元1746年(乾隆十一年),清朝詩人蔣士銓於年終前夕趕到家中,深感母親對自己的關懷之情,寫下一首語淺情濃的《歲暮到家》: 愛子心無盡,歸家喜及辰。 寒衣針線密,家信墨痕新。 見面憐清瘦,呼兒問苦辛。 低徊愧人子,不敢嘆風塵。 身為兒女,在外無論漂得多麼艱辛,無論遭受多少苦痛,從來只對母親報喜不報憂。 因為古語有言:“父母在,不遠遊。”我們既然任性地選擇了遠遊,又怎忍心讓日漸蒼老的父母再多操心呢? 回鄉的路上,我們又往往會向前回望,想起當初離家拜別母親的場景,清代黃景仁《別老母》一詩中則描摹了這種讓人淚目的場景: 搴帷拜母河梁去,白髮愁看淚眼枯。 慘慘柴門風雪夜,此時有子不如無。 詩人蔘加舉人鄉試時,屢試不中,無奈之下不得不離開老母親,赴外地謀生。 是啊,多數時候,若非生活所迫,誰不願離家近點,為母親多盡些孝道呢? 我們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分離,用來想念,卻把極少數的時間留給了相聚。每念及此,怎能不慚愧之至。 每年春節,一年一度的人口流動都會如期上演,為此,人們甘願舟車勞頓、不辭勞苦,想方設法也要返鄉過年。 不管事情多麼重要,不管路程多麼遙遠,過年回鄉始終是遊子無法忘卻的思念和信仰。只為久別的重逢,只為甜美的團圓。 一家人歡聚一堂,其樂融融,把酒言歡,辭舊迎新,盈滿一杯幸福的美酒,訴盡一年綿綿的牽念。 然而,在家度過一個短暫的春節之後,絕大多數人又將踏上離鄉的路,再一次在父母的目送中奔赴遠方。 這是無法改變的宿命,還是執拗頑固的嚮往?我們不得而知。 久別重逢,再聞舊夢 去年冬裏逢家別,今日雪落又一年。 去年冬天與故鄉揮手別離,今冬雪又落,一年逝如飛。 寒來暑往,秋收冬藏。當我們撕下舊曆,換上新曆,當節日的歡歌響起,當年味漸濃,遊子行走在異鄉的路上,彷彿能聽到故鄉的召喚。 背井離鄉的人們走到哪裏,總是個過客,只有踏上回鄉的路時,他才是個歸人。 時光的車輪在向歲末滾去,無論走得多遠,飛得多高。遊子們在不久的將來,都會隨着春運的大軍,跨越千山萬水,奔赴生命的原點。 心有歸期,不忘來路。心之所繫,温潤如初。 出行萬里,鄉情不變。跨越山河,不忘歸途。 -作者- 彎彎,願用厚重作紙,清淡作筆,書寫流年。 現在新建了粉絲羣以供各位詩友交流,想入羣的朋友,請在後台輸入加羣(不是在留言區回覆喔)。 回覆“唐詩”、“宋詞”,即可查詢詩詞。 |
|
來自: 新用户3167a8id > 《待分類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