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云:“世間浮華皆如夢,淡看浮雲是福人。” 人生在世,繁華如夢,不管好的壞的,穿過呼嘯而過的歲月長廊後終將明白,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。 人生苦短,我們與其活得疲憊不堪不如放下包袱一切看淡。 凡事看得淡,心自然寬,少了些不必要的計較,多了些自由與豁達。 看得淡的人生,才能遵從本心,在前行的路上走的穩穩當當,一生無恙。 《警世通言》裏説:“譭譽從來不可聽,是非終久自分明。” 詆譭﹑讚美從來都不應隨便輕信,誰是誰非終究會一清二楚。 北宋宰相呂蒙正沒做宰相前出身貧寒,做過乞丐,睡過破窯。 後來發奮讀書的他高中狀元后,勤政愛民,不到四十便做了宰相。 人紅是非多,對於出身貧寒的呂蒙正更是如此。 上朝時不但被人非議不配參政,還在他把張紳貪污免職後,被説成窮時向張紳借錢沒給趁機報復。 對此呂蒙正從不辯解,直到別人再次查到張紳貪污時,流言才不攻自破。 呂蒙正憐惜因犯案被貶多年的好友温仲舒,特意向太宗推薦。 後來温仲舒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能,常在太宗身邊貶低呂蒙正。 呂蒙正不但不計較,還在太宗前誇讚温仲舒的才能,這讓太宗更加敬重呂蒙正的為人。 古話説:“清者自清,濁者自濁。” 如果太過在意榮譽,就會得意忘形,繼而停滯前進的腳步。看淡名譽之人,往往不被外界的看法所左右,對流言蜚語一笑而過。 內心坦蕩不懼名譽丟失、不受外界干擾,自動摒棄污濁的話語,讓自己活得自在安寧。 和朋友閒聊時,她無意間説起工作經歷。 剛到公司時她只是新人,好在有一位主管負責帶她。 她勤奮好學,不會的問題就請教,主管態度也很好,很耐心為她解答。 由於朋友學東西快,幫主管解決不少小麻煩,於是兩人很快就熟悉了,經常同進同出。 這可讓其他人酸了。 同事開始看她不順眼,各種背後説閒話。 有的説她就會溜鬚拍馬,甚至有的説她託親戚關係走後門,才能進入這家公司。 每當聽到這些流言,她都從不理會,徑直而過,回到座位上該做什麼做什麼。 當同事們依舊在説別人閒話、嚼舌根時,她卻在背後憑自己的努力,一年後終於坐上了主管的位置,成了她們的上司,狠狠的打了一眾同事的臉。 説是非者還是之前的人,被説者卻已經在不爭辯的過程中吸取能量,助自己攀登高峯。 《增廣賢文》裏説:“是非終日有,不聽自然無。” 我們身邊總是存在各種是非、詆譭,與其每天被此困擾,不如學會不去在意。 當你看淡詆譭,內心就不會被打擾,被屏蔽掉的雜音下,心底依然是雲淡風輕。 看淡詆譭,才能心無旁騖地做事,看似無所謂的外表下,早已儲備發力獲得更大的“爭”,實現自己想要的人生。 有句話説的好:“人生之累,累在心,心之累,一半源於生存,一半來自攀比。”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,但盲目攀比、一味用蠻力會讓自己更累。 不比較、做自己,才能活的輕鬆。 俞敏洪為了擺脱在農村待一輩子的宿命拼命學習,終於在落榜兩次後考上北大,本以為優秀的他在這裏深感挫敗。 學習上,別人讀兩遍會背的書他要多付一倍努力。 技能上,面對多才多藝的同學,他啥都不會。 唯一會點游泳的他在一次“狗刨式”游泳課上被大家取笑。 甚至同學在宿舍看書時,他問大學還要讀這種書麼,遭受到同學的白眼。 自尊心受挫的他更加拼命學習,一定要比別人考的好。 然而,還沒等他考出最好的成績,卻因過度勞累患上了傳染性肺結核。 在休養的那一年,他想通了兩件事: 一是和別人比沒有任何意義。 二是進步是關於自己的事,你只要保持生命在進步,付出足夠的努力就好。 從那之後卸下重擔的他重新規劃人生,養病期間讀了很多喜歡的書,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。 正是這一年感悟,為他後來的成功奠定了基礎。 莊子説:“物固有所然,物固有所可;無物不然,無物不可。” 事物原本就有正確的一面,事物原本就有應該認可的一面;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正確的一面,也沒有什麼事物不存在應該認可的一面。 如果太注重別人如何看待自己,不但浪費光陰還會失去自我,活在別人的生活裏看不到自己未來的光。 人生不需要太看重聲名,生命別拿來比較,而是要靠努力點亮自己人生征程路上的光。 看淡聲名,放下比較,寧願慢點,也不隨波逐流,才能活得輕鬆。 《世説新語 · 品鑑》裏有個故事: 桓温與殷浩年輕時齊名,殷浩以清談見長,桓温有實權,倆人朝堂上相互制衡。 後來殷浩北伐失敗,被貶為庶人。 桓温得意地問殷浩:“卿何如我?” 意思是你比的上我麼? 面對桓温的挑釁,殷浩説:“我與我周旋久,寧作我”。(我和自己相處很久了,我寧願還是做我自己。) 只有放下對金錢、權利的執念,保持一顆平常心,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件事,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,才能活的更開心。 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卻看不透,身處於紅塵的名利場中,不知不覺就沾染了功利的氣息,把名利當做畢生追求,甚至不惜做出無下限的事情,最終只能慘淡收場。 看淡利益,不跟人比,迴歸自我,才能在自己的賽道內沉穩前進,才是有着大智若愚的聰慧。 人的一生,總會起起伏伏,能真正做到得知淡然,失之坦然,才是真正的大智慧。 文革時期,季羨林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,受到了迫害。 他跟着人們挖土挑糞,睡在滿是跳蚤的牛棚裏生活。 剛受批鬥時,他很痛苦,一度想尋死。 在那段時期,他被審判甚至捱打;被同鄉辱罵;書稿論文被毀掉;被人拿着車鏈子抽過臉頰。 正因為受過艱難的苦,才讓他有活下去的念頭。 之後他淡然的接受事實,甚至在牛棚裏翻譯出了史詩《羅摩衍那》。 那段時期結束後,季羨林不僅恢復職位,還步步高昇。 在他壽宴上被人誇讚時,他謙虛地説自己只是個盡本分的學者。 他的學生把他回憶文章編成文集時,他把“大師”、“北大唯一終生教授”等頭銜去掉才通過。 甚至他曾親自辭去外界給他的“國學大師”、“學術泰斗”等稱號,只因為他反感這些高帽子。 摘掉了這幾頂桂冠後,他深感放鬆,甚至調侃自己恢復自由之身。 海明威説:“只要不計較得失,人生便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。” 無論身處何地,內心始終從容淡定,就不會被人生起伏得失所左右。 得到時波瀾不驚,失去時沉着穩重,看淡得到,才能在失去時寵辱不驚,無所畏懼的一路前行。 《譬喻經》有個故事流傳很廣。 丈夫有四個妻子,和小妻子最親密。 三妻子差不多搶來的;二妻子能推心置腹交談;髮妻任勞任怨承擔家務。 有天丈夫要去外國,小妻子和三妻子都不願陪,丈夫難過。 二妻子説你有恩與我,可以送你到城外。 髮妻説無論生死苦樂都陪你。 故事結尾丈夫要去的是死亡世界。 丈夫是人的意識,小妻子是人的身體,三妻子是名利財富,二妻子是朋友,髮妻是人的心靈。 的確。人活一世,可能擁有不少財富、朋友、權勢,但等我們油盡燈枯之時卻一樣也帶不走,就連身體也只能遺留人間。 有一句話説:“幸福永遠不取決於你擁有多少,而取決於你看淡多少。” 人生在世,就是一場生命歷練的旅程。 我們赤裸裸的來,到我們赤裸裸的回,生命中沒有多少是我們能夠帶走的。 面對紛繁世事,不妨看淡放下。 於紅塵世俗中看淡失去,不必太過於執着,才能輕鬆放下,一生活得知足常樂。 《有些路,只能一個人走》中説:“心若淡然,人則安寧。” 人這一生,總要經歷各種起伏,只有保持內心淡定從容,人生才能無恙。 不爭是非,摒棄雜音入耳,內心才能自在安寧。 不作比較,走好腳下的路,每一步征程皆是進步。 不計得失,視外物如雲煙,得之淡然失之坦然。 俗話説,心大了,一切大事就小了;心小了,一切小事就大了。 凡事都看淡了,內心才會真正的心胸開闊,精神十足,身體安康。 內心淡然,才會波瀾不驚,行事不疾不徐,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。 ※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,作者晴之空空 |
|